革命老區信陽,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孕育出“紅旗不倒的大別山精神”。近年來,信陽軍分區會同地方對“大別山精神”進行總結,主要概括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16字,以此精神教育部隊,推動部隊建設。
學習弘揚老區人民堅守信念的優秀品質,不斷夯實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政治根基。走進遺址瞻仰——定期組織官兵到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淮濱劉鄧大軍準河渡口等革命遺址參觀;每逢重大節日、開展重要教育活動和遂行急難險重任務,組織官兵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引導大家將“大別山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組建隊伍宣講——借助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委黨校師資力量,組成“大別山精神”巡回宣講小組,深入基層民兵組織巡回宣講;定期邀請老紅軍、老八路為官兵講戰功、戰將、戰例、戰斗英雄等“四戰”故事;將“大別山精神”的學習教育納入新調入干部培訓、干部骨干理論輪訓、民兵教練員集訓等內容,并形成常態、一以貫之。加強氛圍熏陶——運用地方媒體、軍營網絡等平臺開辟“大別山精神”學習專欄,開展“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看紅色影片、編紅色短信”活動;在城鄉交通要道設立宣傳牌,在市(縣)生活廣場定期播放國防教育片,激發全社會擁軍尚武、愛軍興武的責任感。
學習弘揚老區人民胸懷全局的崇高境界,不斷強化官兵服從大局、勇于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正確對待事業,始終保持進取之心——針對部分同志面臨當前部隊調整改革存在的種種模糊心態,深入開展“弘揚革命傳統、端正事業追求”教育,組織黨員干部圍繞“干好工作靠什么、興武強軍做什么、為官一任留什么”開展討論辨析,引導火家珍惜崗位、知責思為,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興武強軍。正確對待職位,始終保持感恩之心一一結合軍分區干部轉業調整接替和專題教育等時機,廣泛開展“想想兵之初,看看任干后”“學學老前輩,表表感恩心”討論教育活動,引導大家以平常心看待進退去留,以感恩心服從組織決定,以進取心回報組織培養,自覺做到“官無所求、業有所創”。正確對待利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軍分區結合開展“三嚴三實”和“學習踐行強軍目標、做新一代革命軍人”教育活動,組織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圍繞“為誰當官,為誰服務” “為誰掌權,為誰謀利”和“當官為什么,身后留什么”等問題,組織黨員干部對照檢查,深刻反思整改自己在權力觀、名利觀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始終保持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 ’
學習弘揚老區人民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不斷鑄牢官兵參建援建、服務人民的使命宗旨意識。在精神文明建設上走在前列——籌資800余萬元,在浉河區、商城縣、新縣建立3所“八一愛民小學”,154醫院和駐信部隊醫院聯合組建“大別山流動醫院”深入鄉村,幫扶鄉村衛生院(室)50多個,培訓醫務人員2000多名,義務巡診救治老區群眾34萬余人。長期跟蹤資助46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高中生,被國務院、中宣部、總政冶部和中國殘聯表彰為“第四屆全國扶殘助疾先進集體”。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中展示形象——先后協調駐地部隊和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投入近3萬人次、3000多臺次裝備,參與浉河清淤50余萬立方米;組織團以上單位與35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和228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鄉村修建改建8條城鄉公路、72條鄉村公路、5座橋梁,受到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高度贊譽。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練兵強兵——近4年來,先后出動10余萬人次,參加抗洪搶險49次、撲滅森林火災210起(處)。累計清理積雪道路800多公里,搬運各類救災物資5300余噸,轉移遇險群眾3100多人,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升了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
學習弘揚老區人民勇當前鋒的頑強意志,不斷激發官兵拼搏進取、奮發有為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創先爭優中干出一流業績——近些年,無論是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還是參加上級比武集訓、完成上級賦予的重大任務,軍分區都爭創一流成績,先后有8個人武部被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單位”、60余人(次)被省軍區以上表彰為先進個人。在大膽創新中提升建設層次——2013年以來,軍分區先后受領和向上級爭取了6項試點任務,各級大力發揚敢闖敢試的精神,以完成試點任務牽引和帶動工作創新。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教育、軍地互辦“五件實事”、創新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兵員征集“信陽現象”、涉軍維權“新縣模式”等試點經驗均被上級轉發,有力地促進了軍分區部隊整體建設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