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口述戰爭》獲2021年度“豫版好書”榜首
作者:李光輝、陳銳、趙云翔
4月21日,河南省啟動“4·23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并正式發布2021年度“豫版好書”評選結果,共評選出優秀獎20名、提名獎30名。其中河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大校副主任韓申國編著的《親歷者口述戰爭》獲圖書優秀獎榜首,這是該書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后獲得的又一殊榮。
“豫版好書”評選活動參照中宣部“中國好書”做法,以具有思想性、學術性的大眾普及讀物為評選對象,采取專家評審和大眾投票相結合的方法,評選出優秀豫版圖書,助力書香河南建設。
《親歷者口述戰爭》榮獲2021年度“豫版好書”短短一天時間,網上閱讀量已超200萬人次,網民跟帖熱議絡繹不絕。
“搶救性挖掘紅色資源,拍攝制作出版《親歷者口述戰爭》,有助于廣大黨員群眾、青少年學生、軍隊官兵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真正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培養造就紅色江山的捍衛者、偉大事業的接班人,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韓申國告訴記者,2018年,為貫徹落實中央軍委《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根據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關于“開展向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學習活動”的指示,為配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河南省軍區“中原國防”融媒體平臺,啟動《親歷者口述戰爭》系列節目訪談拍攝工作。采訪工作歷時近9個月,行程兩萬余公里,足跡遍布河南省內18個地市,先后采訪34位參戰老兵,拍攝制作電視短片34集,總時長達420分鐘;采寫口述文章34篇,近10萬字,拍攝圖片1000余幅;并創作了活動主題曲《紅色基因代代傳》。
《親歷者口述戰爭》接受采訪的老戰士中,年齡最大的99歲,最小的86歲,平均年齡為92歲高齡,既有戰場上殺敵的鋼鐵硬漢,也有槍林彈而中的巾幗英雄;既有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生活原型郭興,也有電影《上甘嶺》中鋼八連連長張忠發的生活原型張計發;既有4次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曾在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家里吃過餃子的戰斗英雄王占山,也有受邀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新四軍老兵鐘飛、抗戰老兵劉德山和安文遠,還有曾任黃繼光生前所在團副團長的賈福林……34位戰爭親歷者的深情講述,是國防教育的34個生動教材!是34筆無法估值的精神財富!是34尊保家衛國的不朽豐碑!
紅色基因代代傳,星火終燎原;血脈永續根基固,薪火永相傳。“那一代人的奮斗與犧牲,這些鮮血與生命寫就的故事 ,橫貫于九天河漢,彪炳于萬里河山。”“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忘了這個顏色。”“讀紅色故事,讓歷史與現實相遇,讓那些珍貴的歷史故事滋養我們的心靈。”……在“世界讀書日”,來自黨員干部、青年軍人、學校師生閱讀《親歷者口述戰爭》迸發的情感共鳴,深刻折射出這本好書鑄魂礪志的思想與力量、啟領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喚聲英雄淚滿襟
退役上校 魏聯軍
寫下這個題目,緣于品讀一本書。
“世界讀書日”前夕,欣聞《親歷者口述戰爭》(作者:韓申國)經過專家評審和大眾投票角逐,位居2021年度豫版好書優秀獎榜首。
我有些好奇:在林林總總的豫版好書中,這本書何以脫穎而出?在淺閱讀和快餐式、碎片式閱讀盛行的時代,這樣不 “討巧”的革命題材,因何贏得大眾認同?
燈下捧卷頓悟:社會肯定的背后,分明是時代對主旋律的呼喚,是人們對英雄的尊崇!
河南省軍區韓申國大校帶領采訪組歷時9個月,行程兩萬余公里,足跡踏遍中原大地,采訪的34位老革命、老戰士,大都出生于苦寒之地,建功于風霜之野,決勝于危難之時。他們折斷了日寇的尖刀、戰勝了國民黨的鐵騎,平息鴨綠江的戰火。這些浴血榮光的紅色故事組合在一起,分明是一部濃縮的我黨我軍革命史、奮斗史和強軍史!
撥開歷史煙云,翻閱紅色篇章,聆聽深情講述,耳畔風雷激蕩。
”1944年秋天,我隨部隊急行軍50多公里阻擊敵人,夜色中,一顆子彈擊中前面的排長后,又擊我的左腿膝蓋,排長犧牲了,子彈嵌入膝蓋取不出來,傷口感染,腐爛生了蛆……”103歲的抗戰老兵鐘飛當年的講述驚心動魄。
“1953年7月18日拂曉,我在朝鮮戰場金城戰役陣地血戰4天4夜,被誤認犧牲了,送到死尸房。軍醫把胸口還有一絲熱氣的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說你命真大,身上38個窟窿還能活下來!
93歲的“七一勛章”獲得者王占山,
《親歷者口述戰爭》記錄下那一代人的奮斗與犧牲,這些鮮血與生命寫就的故事,橫貫于九天河漢,彪炳于萬里河山。
讀懂了這本書,就讀懂了英雄前輩,就讀懂了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偉大的軍隊。
當年手拿鋼槍、聞著硝煙的英雄,非常羨慕手捧書卷、嗅著書香的我們。一些老戰士說,那個年代,戰士們認字在背包上,寫字在土地上,教室在大路上,桌子在膝蓋上,戰斗有人犧牲時,背包還別著一塊識字板,戰友掩埋遺體時,就取下那塊識字板,別在自己背包上……
《世界文明史》作者、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說:“時間終將淹沒眾生,惟有英雄永存。”
但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則,英雄雖不會凋零,但終會蒼老辭世。
“你們再晚來幾天,我可能就沒了!”書中一位老戰士的心聲,令人深思:如何通過搶救式的挖掘,記錄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家譜,迫在眉睫。
英雄不怕犧牲,怕被遺忘。
“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 1930年8月,革命先驅裘古懷在就義前寫下這樣的遺言。
幾年前,有位老八路問一位中學生:“你能講出幾個英雄的戰斗故事?”這位學生搖搖頭:“一個都講不出來。”老紅軍尷尬一笑:“我們當初不要命地打仗,就為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忘就忘了吧。”
看似問孩子,更是問大人;看似問學校,也是問社會;看似問現在,實則問未來。
歲月長河里,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每思祖國金湯固,便憶英雄鐵甲寒。仰望這些夕陽晚照的英雄,目送漸行漸遠的身影,受先輩惠澤的人們,應當掬一捧熱淚,并捫心自問——
我們,能忘記他們嗎?
挺起共和國的脊梁
人武部中校副部長 戴丹華
英雄者,國之干,族之魂。
英雄,是一本
仇恨源于感同身受。書中收錄的老兵郭天木看到日軍放火燒山,一次性就燒死46名村民,其中包括他的親姐姐、親外甥和外甥女。出生在山西沁源縣的張計安家鄉也遭受到日本鬼子屠殺,全縣8萬多人有3萬多人
家仇國恨,老兵們義憤填膺扛起鋼槍。書中收錄的老兵,有《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郭興,有電影《上甘嶺》中鋼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張計發,也有4次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曾在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家里吃過餃子的“七一勛章”獲得者王占山,等等,他們家鄉遭受苦難,甚至親人慘遭屠殺。一個個熱血老兵從河南、從河北、從山東、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扛起鋼槍,走向戰場。
上了戰爭,命就交給了國家。老兵張計發義無反顧隨部隊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上甘嶺陣地上整整堅守24天。當時采訪時,張計發清醒記得:“機關槍的槍筒子被灼熱的子彈燒紅了,耳膜幾乎被震聾,當時陣地上,吶喊聲、撕心裂肺的衷嚎聲一片……”“人在陣地在,決不后退一步!”書中收錄的老兵,同張計發一樣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每名老兵個個渾身都是以命相搏的血性。
“每思祖國金湯固,常憶英雄鐵甲寒”。從沒有從天而降的富足強盛,也沒有理所當然的歲月靜好。近代以來,無數先輩為救亡圖存、民族復興拋頭顱,灑熱血,披荊斬棘、前赴后繼。即便到了和平年代,為保家衛國、搶險救災;為挽救國家財產、他人生命,仍不斷有英雄流血犧牲。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這些老兵身上,展現的是“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愛國之情、“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強國之志、“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報國之行,也折射出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砥礪之路、強大之路、復興之路。
國之英者,時之楷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天,國家建設正乘風破浪,改革發展正乘勢而上,我們靠什么凝聚億萬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強軍夢的磅礴力量,用什么來激發攻堅克難、拼搏進取的勇氣與斗志?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這些“最閃亮的星”為指引,學習英雄事跡、銘記英雄業績,人人赤誠愛國、以身許國、精忠報國,不負韶華、肩負使命、扛起擔當,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奮發有為再創佳績,強國強軍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致敬,挺起共和國脊梁的老兵!
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血液”
干休所上校政委 李青
獲悉韓申國同志所著《親歷者口述戰爭》(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榮獲“2021年度豫版好書優秀獎”的消息,一點也不感到意外。筆者感到,無論從這本書選材的厚重程度還是內容的教育意義上講,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俗話講: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有血性、有希望的民族?梢哉f,英雄精神,既是一種堅定的人生信仰,更是一種昂揚的民族氣節;既是一份巨大的教育財富,更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今天,當我們一些人習慣于坐享前輩和先烈用生命與犧牲奉獻換來的“和平成果”時,誰來記載真實的戰爭歷史?誰來喚醒那些為黨為國犧牲了的沉睡記憶和我們在維護和平環境中的使命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親歷者口述戰爭》這本書是個大選材,但內容落點很實也很具體,書中的主人翁都是軍隊極具影響力的健在老干部,他們戎馬一生、出生入死,親身參與了許多戰爭、戰役、戰斗,為黨和國家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說“七一勛章”獲得者安陽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老干部王占山、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生活原型郭興等,他們既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他們“親歷”式的講述,讀了讓人感到可信、可敬、可學!同時從34位老兵的真情講述中,既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前輩身上所表現的愛黨、愛國、愛軍、愛民情懷,也看到了他們身上的責任與擔當,更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前輩對新時代國人、軍人的囑托和希望!所以說,《親歷者口述戰爭》這本書是一本極好的“活教材”,在弘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厚植家國情懷等方面有著極好的教育引導意義!通過老英雄們的深情講述,可以引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使命與任務”“責任與擔當”“犧牲與奉獻”等諸多問題的探索與思考,并將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絲絲滲透到人們的心田,升華為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擔當建設祖國重任的無窮動力!正如這本書的前言中所言:“參戰老兵們口述的親身戰斗經歷,無不蘊含著紅色精神,無不彰顯著紅色力量。”
我想,這本《親歷者口述戰爭》所蘊涵的寶貴精神,一定會像紅色基因中的“精神血液”一樣,通過閱讀傳承流淌到國人的血脈里,生生不息!
留史存記憶 一起向未來
政治工作局文職人員 趙云翔
歷時近9個月,行程2萬余公里,足跡遍布全省18個地市,對話34位參戰老兵,采寫口述近10萬字,收集史圖200余幅,拍攝照片1000余幅,20余人辛勞付出共同參與完成的《親歷者口述戰爭》成功入選“2021年度豫版好書”,成為筑牢青少年紅色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工程的新坐標。
英雄喋血沙場,吾輩自當緬懷;歷史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記?箲鹄媳莻鞒锌箲鹩洃洸豢苫蛉钡恼滟F載體,在他們腦海深處保存下來的,都是老兵們永不忘記的東西,珍貴且真實,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口述史凝固的是一種文化力量,挖掘、整理并傳揚老兵口述史,就是在歲月的底層打撈歷史碎片,形成歷史之鏡,有助于我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抗戰精神,填補記憶空白。當下,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國防教育,在講好現在、把握形勢的同時,更需要鑒往事、知來者,真正讀懂“活化石”,從中感知這些“活化石”所傳遞的沉甸甸的精神力量,獲取我們需要的活生生的動力源。
經歷了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平均年齡高達92歲的參戰老兵們,用自己“親歷”式的講述,生動回答了新時代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使命與任務”“責任與擔當”“犧牲與奉獻”等問題的猶疑與思考,在戎馬一生、九死一生、忠誠一生中將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鐫刻在中原大地,用磅礴偉岸的紅色力量敲打出新征程的鼓點節拍,引領出新時代的精神風尚,高筑華夏子孫同舟共濟的“精神長城”,喚醒炎黃后代百折不撓的雄風偉力,不斷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砥礪前行。
真實凝聚信仰力量,求實洞見精神內涵,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古老的精神文明才有發軔之力、傳承之基,豐厚的精神滋養才會直抵心田、蕩滌靈魂。記錄的每一段客觀真實的歷史片段,都是一次我們與初心的時空對話,每一個親歷戰爭的老英雄都是一座指引我們前行的信念燈塔。他們“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果敢豪氣催生著敢于亮劍的必勝之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鐵血誓言激蕩著勇于擔當的時代強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傳遞著甘于奉獻的不懈追求,猶如鮮活生動的歷史鏈條,將上下同欲、戮力同心、并肩同行的密碼基因串聯起來,讓我們在黨和國家需要時,在接受挑戰困難考驗時,堅決做到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家國之痛、民族之殤,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歷史的記憶不能忘卻,曾經的犧牲不容辜負?箲鹄媳鴤冋凉u漸遠去,但他們矗立起來的精神豐碑卻巍巍屹立、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當前,和平與發展雖然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但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仍然懸在我們頭上,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洞悉國際形勢之變幻,心系使命責任之催征,瞻望民族復興之前景,我們任重道遠但無比堅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家國憂患、扛起使命擔當,敢于斗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而不懈奮斗!
讓紅色歷史在傳承中永生
信陽市雙擁辦副主任 孫明江
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 獲悉 《親歷者口述戰爭》一書,榮獲2021年度豫版好書優秀獎,感到欣慰和激動。
翻開《親歷者口述戰爭》一書,就如翻開那段已經封存很久的戰爭史,一幕幕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壯烈場面就再一次浮現在腦海。這本書是作者親身采訪,歷時近9個月,行程兩萬余公里,足跡遍布河南省內的18個地市,通過尋找采訪34位參戰老兵,記錄他們的故事,全景還原真實的戰爭場面,讓你讀后頓覺熱血沸騰,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僅真實,而且具有相當珍貴的歷史價值。使我們牢記祖輩在抗戰中通過付出慘痛的代價而換來今日的輝煌,銘記歷史,方能知曉今日的幸福來之不易。
“老兵的時間按天算,必須爭分奪秒記錄。”用口述再現歷史是困難的,《親歷者口述戰爭》一書,也是一次可貴的搶救行動,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已年近百歲,如今健在的親歷者越來越少了,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生活原型郭興,抗美援朝戰斗英雄、電影《上甘嶺》連長原型張計發等已經病逝。即使健在,他們的身體日漸孱弱,已經無法清楚講述當年的事跡。本書中的采訪是很多老兵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訪,成為他們的子孫后代最珍貴的家史,被永遠珍藏起來。
樹高千丈必有其根,江流萬里必有其源。參戰老兵,越來越少了,把他們的實戰經驗記錄下來,保存下來,運用到今天練兵備戰的各個領域,必將有力促進部隊打仗能力。充分挖掘參戰老兵實戰資源,是對參戰老兵的最大重視,也是對新時代軍人的最大關愛。讀紅色故事,與紅色載體相映照,傳承紅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相遇,就能讓那些珍貴的歷史故事成為滋養人們心靈不竭的源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黃土一抔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和營養劑。品讀《親歷者口述戰爭》更知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吾輩更應時刻銘記革命英烈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繼承先輩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無畏風雨,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