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當過兵的女武裝部長——記內黃縣井店鎮武裝部長邵曉利(
她是征兵練兵的“領頭雁”,在人武戰線頗有名氣;她是富民愛兵的“好模范”,在棗鄉大地享有盛譽;她是一心為民的“好干部”,在古鎮井店口碑相傳;有人稱她“知心姐姐”,有人叫她“好閨女”,有人喊她“鄉鎮武官”,她就是內黃縣井店鎮32歲的女武裝部長邵曉利。 近年來,“當兵冷、征兵難”在全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內黃縣也不例外。隨著內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的適齡青年選擇了外出務工或自主創業,每年的征兵工作則是基層武裝部工作的重頭戲。 東梨園村應征青年郭鑫鑫高中畢業生后,在當地一家腐竹廠上班,在參加民兵訓練時,邵曉利發現他是塊當兵的好苗子。去年征兵工作開始后,便動員小郭報名參軍。一開始,小郭舍不下工作不愿意去,邵曉利3次跑到廠做他的思想工作,最終打消了小郭與他父母的思想顧慮。 然而,在小郭入部隊的第二天,沒出過遠門的小郭非要回家,父母一聽見兒子的哭聲就六神無主,找到邵曉利,邵曉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光電話費都打了400多元,最后穩定了小郭的情緒,內向的小郭經過邵曉利的開導,性格也變得開朗了,每次打電話都稱邵曉利為知心姐姐,而她兩年來送走的32兵員無一退兵。 盡管兵源不很足,但是邵曉利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對每一個報名者的體檢情況都要求非常嚴格。堂哥的兒子邵康學習成績不好,堂哥想讓他去當兵歷練,可一體檢,因近視并且靜脈曲張,不符合條件,堂哥找到了邵曉利的母親說情,母親哭著說:“閨女呀,你們上學不在家,家里地里你哥可沒少幫咱的忙,你就通融通融吧!”可這都被邵曉利一口回絕。 對征兵工作,邵曉利的心是硬的,這是她的原則,可對于貧困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邵曉利的心卻是軟的。63歲的東潘井村村民張志有是一個老上訪戶,老伴因為80年代計劃生育結扎出了點毛病,天天騎著三輪車拉著有病老伴到處告狀,邵曉利見老人可憐,便經常貼補與他,并號召機關辦公室人員將廢報紙、飲料瓶等可回收的物品給他去賣,耐心引導他自謀生路撿垃圾,時間一長,老人不僅不告狀了,反倒開始給邵曉利“送禮“了,榆錢兒開了送榆錢兒,槐花開了送槐花,而且逢人便說“曉利給俺油給俺面,給俺種子給俺錢,冬天給俺送煤球、夏天給俺送電扇,大年三十晚上還給俺送餃子,正月初一給俺來拜年,比俺的親閨女還親呢”。 不僅張志有這么說,全鄉鎮敬老院的老人、空巢老人、軍屬也這么說,因為邵曉利不僅僅是一個人,她還有一個40人的小集體——民兵應急分隊。 邵曉利調研中發現,由于許多青年民兵外出打工,農村民兵組織渙散、功能弱化、人員流失現象比較普遍。她隨即向鎮黨委提出建議,從民兵干部配備、庫室建設、組織調整和訓練管理等方面對基層民兵工作進行規范。搞好民兵整組工作,組建1支由35歲以下退伍軍人40人規模的民兵應急分隊,在防汛抗旱、維護穩定、新農村建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三夏、三秋農忙時節,幫助駐村軍烈屬、困難戶搞好農業生產,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兩年來共出動應急分隊27次,執行各種任務。由基干民兵與村內空巢老人結成幫扶對子,及時掌握老人的生活狀況、健康狀況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幫助空巢老人57人。 在基層鄉鎮,專武干部是個受累但不“出彩”的“活兒”,武裝工作既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又不直接關乎民生,往往得不到重視,財政扶持力度也很有限。如何讓通過民兵帶動農民致富是邵曉利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民兵王建林在部隊主攻機械維修,退伍后邵曉利便鼓勵他成立農機合作社,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邵曉利又積極與鎮土地所、工商所等部門協調辦理相關手續,注冊成立內黃縣的首個家庭農場。同時幫助其搞好農場規劃,依托合作社現有的農機資源流轉土地600畝,其中60%的耕地種植小麥、玉米等常規作物,40%的耕地種植苗木、蔬菜、林果、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別看邵部長是個女同志,俺這五尺男兒還真不如她,要不是邵部長的鼓勵和幫助,俺還真沒這個勇氣,今年,俺的農場將以王崗、小集、蘇王尉、張王尉四個村為基點,繼續沿用每畝每年500斤小麥、500斤玉米的特色兌付交租方式,增加流轉土地面積500畝,實現規;、集約化、商業化經營,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民兵王建林充滿感激地說。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自奮蹄。沒當過兵的邵曉利,已經悄然迎來了她做武裝部長的第三個年頭。憑借出色業績,她先后榮獲“征兵工作先進個人 ”、“優秀專武干部”等榮譽,邵曉利常說,“我雖然沒當過兵,但我要為部隊選好兵,送好兵,組建好民兵。”。 縣武裝部首長稱贊邵曉利說“你是沒當過兵的兵!”(吳鳳剛) |